“医生,我这痘痘都冒了大半年了,用了好多祛痘产品都没用,可愁死我了!” 小美(化名)对着镜子里满脸的红疙瘩直叹气,焦虑地向医生倾诉。
医生仔细观察她泛红的脸颊和鼻尖凸起的小丘疹,语气严肃:“这不是普通痘痘,你得的是玫瑰痤疮。”
“玫瑰痤疮?这名字听起来倒挺浪漫,可到底是啥病?和痤疮有啥区别?”小美一脸疑惑,满心都是对未知病症的担忧。
在皮肤科门诊中,这样的对话每天都在上演。南方医科大学皮肤病医院中西医结合皮肤科刘守刚主治医师表示,作为两种常见的面部炎症性皮肤病,痤疮与玫瑰痤疮常因相似症状被混淆。但二者在病因、表现及治疗上存在显著差异,正确区分对科学诊疗至关重要。
一、临床表现:相似表象下的本质差异
1. 痤疮:青少年的 “老朋友”
高发人群:以 15-20 岁青少年为主,全球几乎所有青少年均受其影响。
好发部位:面部、胸部、背部等皮脂腺密集区域。
典型表现:
轻度:以白头或黑头粉刺(闭合性 / 开放性)为主;
中度:出现炎性丘疹、脓疱,伴局部红肿疼痛;
重度:形成结节、囊肿,易遗留瘢痕、色素沉着。
关键特征:粉刺是痤疮的核心表现,可单独或与炎症皮损并存。
2. 玫瑰痤疮:成年人的 “美容杀手”
高发人群:30-50 岁人群,女性多于男性(除肥大型亚型)。
好发部位:面中部(脸颊、鼻子、下巴、额头)。
典型表现:
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:面中部持续性红斑,伴肉眼可见的毛细血管扩张(“红血丝”);
丘疹脓疱型:出现类似痤疮的丘疹、脓疱,但无粉刺;
肥大型:皮肤增厚、表面凹凸不平(如 “酒渣鼻”),多见于男性;
眼型:眼睑及眼周红肿、干燥,可伴角膜炎、视力下降。
鉴别要点:玫瑰痤疮患者几乎无粉刺,且常伴阵发性潮红(如遇热、情绪激动时面部突然泛红)。
特殊情况:临床中约 15%-20% 的患者可同时存在痤疮与玫瑰痤疮,需由医生结合病史及检查综合判断。
二、发病机制:不同的 “病理链条”
1. 痤疮的四大致病因素
皮脂过度分泌:青春期雄激素水平升高,刺激皮脂腺分泌油脂;
毛囊角化异常:毛囊口角化过度导致皮脂排出受阻,形成粉刺;
微生物失调:痤疮丙酸杆菌过度繁殖,诱发炎症反应;
炎症反应:免疫细胞活化,加重红肿、脓疱等表现。
诱发因素:内分泌紊乱(如多囊卵巢综合征)、高糖饮食、压力等。
2. 玫瑰痤疮的复杂诱因
遗传与免疫异常:部分患者存在家族史,免疫系统过度激活是核心机制;
微生物作用:毛囊蠕形螨(螨虫)感染可加重炎症,部分患者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;
神经血管调节紊乱:面部血管对温度、情绪等刺激敏感,易出现潮红、红斑;
环境触发因素:紫外线暴露、冷热刺激、辛辣食物、酒精、精神压力等。
三、治疗原则:精准施策,科学管理
1. 痤疮治疗:分层干预,兼顾短期与长期
轻度痤疮:以局部治疗为主,如维 A 酸类药膏(调节角化)、过氧化苯甲酰(抗菌、溶解粉刺);
中重度痤疮:需联合系统用药,如四环素类抗生素(抗炎、抗菌)、异维 A 酸(抑制皮脂分泌,适用于结节囊肿型);
辅助治疗:光动力疗法(针对重度痤疮)、果酸/ 水杨酸焕肤(改善粉刺)、激光治疗(修复瘢痕);
注意事项:避免挤压皮损,以防感染扩散或遗留瘢痕;女性患者需排查内分泌疾病(如多囊卵巢综合征)。
2. 玫瑰痤疮治疗:控制炎症,修复屏障
局部治疗:
甲硝唑凝胶(抗菌、抗炎,适用于丘疹脓疱型);
伊维菌素乳膏(针对毛囊蠕形螨感染);
溴莫尼定凝胶(收缩血管,改善红斑)。
系统治疗:
多西环素、米诺环素(抗炎为主,疗程 4-12 周);
羟氯喹(调节免疫,适用于顽固红斑或眼型)。
物理治疗:强脉冲光(IPL):改善红斑、毛细血管扩张;
激光治疗:针对肥大型玫瑰痤疮的皮肤增厚;
注射治疗:减少阵发性潮红发作频率。
日常管理:
严格防晒(物理防晒为主,避免化学防晒剂刺激);
温和护肤(选择无酒精、无香料的医学护肤品,修复皮肤屏障);
规避触发因素(如辛辣食物、高温环境、情绪波动等)。
四、心理影响与长期管理
两种疾病均可能对患者心理造成负面影响
痤疮与玫瑰痤疮均无法 “彻底根治”,但通过规范治疗可有效控制症状;
若面部皮疹持续不愈、反复发作,或伴有眼部不适、皮肤增厚等,需及时就诊皮肤科,避免误诊误治;
刘医生提醒,治疗过程中需严格遵医嘱用药,切勿自行滥用激素药膏(可能导致玫瑰痤疮加重或
“激素依赖性皮炎”)。正确区分痤疮与玫瑰痤疮,既是科学诊疗的基础,也是避免过度治疗或延误病情的关键。若您对自身皮肤状况存在疑问,建议尽早寻求专业皮肤科医生的帮助,制定个体化诊疗方案,守护面部健康与自信。